推进“互联网+制造”的相关建议
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正立于“风口”之上,发展前景可期。同时,两者深度融合面临现实障碍,各方对融合发展存在认识差异,需要产业界、政府及相关方通力合作、携手推进。
第壹 要加强政府指引,强化战略引导,营造制度环境。政府应主要致力于发展战略指引和制度环境的营造,建立国家层面的协同推进机制。一是完善相关法规制度。重点加快信息安全、数据保护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法规的研究起草。针对融合发展所催生的法规制度问题,开展前瞻性储备研究。二是加快相关标准制定或修订。加快制定和推广适应融合发展的接口标准与数据通讯标准,加强对标准执行过程的监管。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。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。整合利用现有专项资金,加大对“互联网+制造”的倾斜力度。鼓励地方政府给予配套资金支持。四是完善融资服务支持。鼓励银行加大对融合创新的贷款投放力度,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加快进入。引导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广泛应用到融合领域。五是大力培育应用市场。积极开展“互联网”等新观念宣传和普及,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。加快载体建设,推动建设特色园区和示范基地。
第二,要加大企业主导,把握融合态势,确定转型策略。企业作为“互联网
制造”的主体,应及时、准确把握融合态势和重点方向,制定既变革求新、又量力而行的发展策略,同时树立开放、共享的新观念并付诸实践,积极学习典型企业好的经验和模式,开启平台化思维,实现创新发展。企业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,从以下主要方向寻找切入点,一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的生产组织创新。二是满足个性需求的制造模式创新。三是支撑智能绿色的生产运营创新。四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及营销模式创新。五是助力企业低成本运营的融资方式创新。六是支撑全业务全流程互联网转型的集成创新等。
第三,要加快行业助推,打造跨界平台,促进协同发展。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联盟等中介组织的作用,搭建跨界融合创新平台,促进交流、合作与共享,形成优势互补。一是推动融合创新公共平台建设。推动产业链内部企业间以及产业链内外实现更加公开透明、便捷高效的衔接。鼓励企业联合打造创新生态体系。二是推动融合性技术群体突破。鼓励互联网、IT企业与制造企业的深入合作交流,吸引软件架构编程、硬件设计、网络安全等IT界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制造领域。三是推动协作、交流与共享。通过研讨会、交流会、观摩等活动弥合不同领域认识差异,发挥示范带动效应,促进经验交流与扩散。组织开展相关技术、标准、政策法规培训、人才培养等服务。
装备制造业要以核心技术打造世界品牌
2016年是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。就车轮而言,国家已把高速动车组、城市轨道交通列为“十大振兴产业工程”,未来五年将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黄金发展期。安徽省围绕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,全力打造以马钢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核心,积极引进并培育整车制造企业,建设整车制造产业基地,形成专业化生产、区域性协作、社会化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。3月6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马钢技术中心车轮研究所所长江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。
“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部件,轮轴及其组合产品的需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有较快增长,马钢发展轮轴产业的前景广阔。虽然车轮行业竞争日益加剧,但同样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。”江波介绍说,马钢在做强车轮的同时,正在打造由车轮、轴、轮对、制动盘、齿轮等轨道交通领域关键零部件组成的完整产业链。公司为此成立了马钢轮轴事业部。
“在产品设计和技术资源的利用上,整合包括技术中心在内的资源,向车轴、轮对延伸,通过PDM系统,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整合和扩展,建设轮轴设计平台,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个性化服务。”江波说,全球化销售、国际化经营是马钢轮轴板块的既定战略,是马钢轮轴未来发展的主线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。要整合原来国际、国内销售资源,扩大范围,形成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。同时利用马钢海外公司区域优势,借助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及铁总、中车等国家队“高铁走出去”战略,把轮轴产品打造成一张世界了解马钢的新名片,形成“世界第壹轮轴品牌”的市场定位。
江波认为,要想建立起全球品牌,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。因此,要加大产品研发、设计能力建设,尤其是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设计平台建设尤为重要,要用3至5年时间建成产品研发设计平台,把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到为客户提供“一体化解决方案”。
机床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五大误区解析
据了解,近年来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,机床行业也不例外,在冲击国际化发展道路中,机械行业容易陷入误区之中。机床是工业生产的母机,大连机床、沈阳机床、大光长荣等企业作为数控机床行业的知名企业,也应当规避风险,以免走入生产误区。
误区一:国际化必须从营销开始。企业不仅需要从产品营销、服务输出开始,更需要吸入国外先进的创新技术、国际化管理经验等等。
误区二:国际化比国内更重要。机床企业不能为了繁荣国际市场而忽略了国内市场。中国机床企业本土市场尚未真正打赢,这是国际化经营的大障碍。
误区三:并购是国际化极佳路径。合适的国际并购如果操作运行得当,可能是发挥优势互补,取长补短取得双赢的一种可行途径。不过,跨国并购其中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,尤其是并购后的整合风险。
误区四:追求经营全盘国际化。机床企业在起步阶段,立足核心资源和比较优势开展国际化业务,进而不断拓展和延长产业链、提高综合竞争能力,由专业化经营向综合化经营方向发展,由单一产品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变。
误区五:国际品牌中国化,或者中国品牌国际化。有三种情况要注意:第NO2,急于品牌置换,即在并购后急于贴上中国“品牌”;第二,急于创新境外品牌,对境外品牌进行中国化改造,缺乏合理的过渡空间;第三,认为中国名牌或中国商标就是全球品牌。
姓名: | 温先生 ( 销售经理 ) |
手机: | 13929480028 |
业务 QQ: | 879153465 |
公司地址: |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长安振安东路775号2232室 |
电话: | 0769-82826580 |
传真: | 0769-82826580 |